
6月17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著壯美升空,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入軌約6.5個小時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這是我國載人飛船在太空實施的首次快速交會對接,也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歷史上最快載人對接記錄。隨后,按程序完成各項準備后,航天員先后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18時48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至此,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與以往的星際探索不同,這一次,“三人組”不僅是去外太空“看一看”“住兩天”,而是要“住下來”,甚至要“走一走”。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首航太空,在“神舟五號”內寫下“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如今,中國人不僅來了,還要駐留3個月。這無疑是革命性的。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后來一次次的飛天夢想,中國人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如浩蕩長歌,從未停歇。而這一次從太空游客到常駐居民的身份進階,也是一次巨大的跨越。此舉不僅有利于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科技合作,也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更大發展。中國人跟外太空的距離,正在一點點拉近。 此去轉瞬,籌謀卅年。從1992年9月21日立項至今,11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自力更生、攻堅克難。 
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中國航天人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終于邁入空間站時代。今后,我們將可以經?吹轿覀兊暮教靻T在太空工作、生活。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向前邁進的身姿,也是一個大國這些年集智攻關、自主創新的典型縮影。重大科技創新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必須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這是高標,也是底線。神舟序號從“一”到“十二”的演變,刻錄的就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奮斗的軌跡,就是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神舟”問天,誰主沉浮。這次出征,是對以往科技創新努力成果的檢驗,也是一個起點、一個序曲、一個大放異彩的前奏。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東方大國,探索太空,在浩渺的外太空留下腳印,營造一個“家”,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是一種使命和責任。 這一偉大創舉,在全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日子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也堅信,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必將在未來釋放出更加強勁的動能,推動著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從勝利走向復興。 探索浩瀚宇宙 飛天夢新起點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將進行大量驗證積累,對整個空間站任務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任務安排,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完成4方面主要工作:一是開展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艙在軌測試、再生生保系統驗證、機械臂測試與操作訓練以及物資與廢棄物管理等。二是開展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包括艙外服在軌轉移、組裝、測試,進行兩次出艙活動,開展艙外工具箱的組裝、全景攝像機抬升和擴展泵組的安裝等工作。三是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行空間應用任務實驗設備的組裝和測試,按程序開展空間應用、航天醫學領域等實(試)驗以及有關科普教育活動。四是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開展日常生活照料、身體鍛煉,定期監測、維持與評估自身健康狀態。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會在太空駐留長達3個月時間,對航天員的身體、心理素質、知識技能、應急能力等都是巨大挑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告訴記者,針對這些挑戰,航天員系統科學規劃,設計并實施了八大類百余科目的訓練,包括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耐力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以及大量航天專業技術訓練等。 在太空中,航天員的重要任務是進行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和科學應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機械臂將成為航天員的得力助手,實施完成大量艙外作業,包括大型設備的搬運和人員的轉移,這十分考驗航天員在艙外配合使用機械臂的能力。黃偉芬介紹,在日常訓練中,航天員要身著水下訓練服,被吊車放到10米深的水槽里,通過使用鉛塊增加或減少配重,使航天員達到中性浮力狀態。通過一次次沖破極限的挑戰,不斷錘煉航天員對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心理素質。 為確保在緊急條件下接回航天員,神舟團隊還開創了天地結合的應急救援任務模式,攜帶兩艘飛船進場,由一艘飛船作為發射飛船的備份,作為遇到突發情況時航天員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據系統,神舟隊伍采用“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后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并具備8.5天應急發射能力以實現太空救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在航天器技術、空間科學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等領域,與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國家的航天機構,以及聯合國外空司、歐空局等國際航天組織,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進入到空間站階段,我們將繼續加大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奔締⒚魍嘎,我國計劃在空間站功能拓展、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外航天員聯合飛行、技術成果轉化等領域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使中國空間站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 “神十二”乘組擔負一些特殊任務  空間站任務艱巨復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坦言,在軌飛行長達3至6個月,對航天員的訓練以及保障性載荷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戰。 首先是身體素質的挑戰!伴L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累積效應顯著增加,出艙活動任務對航天員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秉S偉芬說,載人飛行中,航天員要經歷超重、震動、噪聲、失重、旋轉沖擊等多種環境工況。長期生活在狹小的環境中,遠離家人和熟悉的環境,失重、震動、噪聲也容易使他們出現煩躁、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 另外,因為空間站任務極為艱巨復雜,航天員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長期在軌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人工控制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實驗艙等飛行器交會對接、撤離和艙段轉位等方面的能力;執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能力等。 而對于神舟十二號乘組來說,還有一些特別的任務!吧裰凼柸蝿帐强臻g站任務的首次戰略飛行。因此,他們要完成一些相對特有的任務,主要是參與空間站任務的長期駐留,再生生保、出艙活動,空間物資補給、機械臂操作控制等關鍵技術的驗證!秉S偉芬說,還要開展空間飛行人體生理行為能力方面的研究,醫學樣本的分析處理等一系列實驗試驗,開展空間站站務管理、物資盤點、日常維護等等,為后續任務奠定基礎。  按照規劃,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以及建造階段有4次載人飛行。針對這4次任務的特點,航天員系統按照統籌規劃、新老搭配、繼承與發展的原則,一次選出了4個飛行乘組,每個乘組是由3名航天員組成,指令長由有過載人飛行經驗的航天員擔任。 “選拔中我們綜合考慮了飛行經驗、出艙活動的要求與各自任務的匹配,年齡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的因素來確定乘組!彼硎,“我們加大了對臨床潛在問題的排查,增加了高空減壓病易感性的檢查,確保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能夠滿足任務的要求! 心理素質方面,兼顧了長期任務的特點、不同角色對心理素質的特性的需求、相容性等,重點對乘組的情緒穩定性、危機處理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她介紹,每組航天員都參加了為期30天的綜合模擬驗證試驗,航天員在模擬艙里,按照在軌生活制度和飛行程序安排進行工作和生活。 另外,飛船上也配備了百余種常用藥品和醫療器械,航天員如果生病可以及時處理,“因為飛行時間長,所以我們對航天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大大增加。他們的自我救護和互相之間的救護能力大大提高!秉S偉芬說。 航天員服裝和艙內鞋設計融入中國元素 
“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優先,兼具美觀性的多功能服裝,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在面輔料、色彩圖案,甚至服飾細部縫跡線都融入了中國特色時代元素,展現中國航天員作為中國夢的太空筑夢人和守護者的美好形象!睎|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教授介紹說。 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飾的款式、顏色、圖案、質地等不僅彼此之間要相互匹配,還要與艙室環境相融,在體現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和時代特征的同時,體現航天員群體的職業特點和精神風貌。各具功能的不同類型服裝,有的能夠幫助航天員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起到對抗失重對人體肌肉的不利影響,有的還能呵護航天員調節他們的情緒和心情,同時還要考慮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像傳輸后的顯示效果,可謂是“一樣菜必須滿足百家胃”。 例如在航天員常服設計中,在天空色湖藍基礎上加入象征地球天際線和外太空色調元素,深淺明暗的變化搭配,讓服裝看起來更立體飽滿,更有層次感。工藝上多以立體直線條為主,前肩隱喻航天飛行軌跡的“S”型弧線與前胸象征勝利的“V”型直線拼條呼應,呈現粗細曲直和諧之美。 除了服裝本身,航天員佩戴的一些服飾用品的設計還要依據服裝的色彩和造型進行系統規劃。其中,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的宇宙中航天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五角星的數量表明了佩戴者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團隊通過航天員專用服裝這樣的綜合載體,用藝術設計彰顯“飛天”的內涵與風采。 
天和核心艙就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它提供了3倍于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活動空間,配備了3個獨立臥室和1個衛生間,保證航天員長達三個月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大房子”里“長時間”居住,當然離不開一雙既舒適又美觀的航天員“居家鞋”(航天員空間站任務艙內用鞋)。 “航天員艙內用鞋要‘柔性’保護腳部安全與舒適,同時要兼顧時尚的設計和厚重的文化!睋䱷|華大學航天員艙內用鞋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東華大學國際時尚科創中心教授鄭嶸介紹,艙內用鞋的設計研制整合了學校人體測量學、人體工學、材料學、三維建模、快速成型、產品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學科優勢,并獲得了行業資源及相關合作企業和單位的支持。最大程度地應用了以人體工(效)學為基礎的相關先進技術和成果,結合了足部三維掃描技術、足底壓力分析、一體織造等科技,精細而全面地考慮了包括空間站的特殊環境、人體的特征、運動的需求等設計影響因素。 艙內用鞋的材料以熱塑材料、混紡針織材料為主,柔軟、輕便、環保、抗靜電、透氣、富有彈性,保證了航天員在飛船艙內及空間站失重環境下進行活動時腳部的舒適和安全。艙內鞋的點睛之筆在于鞋底,在保證功能性的基礎上,整個鞋底的鏤空設計源于“九天攬月”的篆書漢字藝術設計變化,外圈環繞的周天“星宿”,周而復始,不僅彰顯了“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凌云壯志的大國氣魄,中國式的浪漫與情懷也躍然紙上。 中國這次成功,有美國的“功勞”  3名中國航天員今天升空并成功進入“天宮號”空間站,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新的里程碑。當火箭推著“神舟十二號”一躍而起在空天之間劃過時,它就像刺破美國嚴厲技術封鎖的長矛。這不僅是中國人倍感振奮的時刻,也是美國對華“封鎖派”“脫鉤派”倍感沮喪的時刻。 在美國對華技術封鎖中,航天一直處在最嚴之列。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在大國里只把中國排斥在了門外,華盛頓一直傲慢地相信:中國的技術進步全靠“偷”,隔絕就能把中國鎖死在落后中。然而航天恰恰成了中國邁出最強有力追趕腳步的領域,因為被排斥,我們自己的空間站建立起來了,而且數年之后它將成為在軌的唯一空間站。中美圍繞航天國際合作的博弈形勢正在嬗變。 這樣的變化剛剛開始,中國后勁十足,心態開放,美國靠封鎖維持存量優勢的僵硬政策將被一次次刺破,越來越難以為繼。同時將被改寫的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技術交流體系,世界將形成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技術中心格局,各國間的技術交流將更加平等,美國可以濫施制裁、決定他國命運的霸權體系將隨之逐漸崩潰。 美國當前對華技術封鎖以半導體為核心杠桿,航天領域對封鎖的顛覆注定將在半導體領域重演,而且這將是美國半導體公司喪失全球超級影響力的過程,最終在華盛頓封鎖政策中窒息的將是它們。 不少媒體不約而同地提到國際空間站一直將中國排除在外。BBC稱,這讓中國在十多年前開始進行自己的空間站計劃。法新社說,中國的太空雄心部分由美國禁令引燃。  與美國的做法截然相反,中國明確表示,歡迎俄羅斯等國的航天員參加中國空間站的飛行。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進入空間站階段,中國將繼續加大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使中國空間站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 俄《報紙報》援引航天專家伊戈爾·利索夫的話表示,中國建設空間站有一個深思熟慮的科學計劃,空間站艙段有大量科學研究裝置,還使用通用設備,便于未來邀請外國研究人員參與科研。 “神舟十二號”為國際社會增強對中國自主科技進步的信心添加一個新元素,這樣的添加將會是源源不斷的。美國支持了太多妖魔化中國的宣傳,中國從容不迫的和平發展就是最強有力的回答。 中國航天事業并不具有對外較勁的屬性,它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應有題中之義。中國人至今主張高科技領域應有盡可能多的合作,然而美國一直在拒絕我們。那么就讓我們的手中有更多資本吧,也許只有我們成功的自主發展能夠改變美國的態度。我們會很堅定地這樣做。美國“逼著”中國獨立發展,而中國的能力、經濟規模等能夠使自己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空間領域這樣,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抓住“大航天”時代的歷史機遇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在幾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航天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系統、行星探測、應用衛星等各領域全面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 相比近年來我國航天高密度發射體現的技術成熟度和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前些年有學者預測,中國即將迎來“大航天”時代。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與“大航!睍r代失之交臂,如果說航天發射頻次的倍增和探測距離的增加是“大航天”時代的序曲,那么以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為標志,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大航天”時代真的來了。 空天科技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載人航天活動更是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就是歡迎的,只有少數國家的無良政客和媒體表現出夸張的焦慮與不安。諸如一段時間以來某些國家實施元器件出口禁令、炒作火箭殘骸問題、制裁中國高新科技企業這樣的動作,就是他們慣有的伎倆。對于各種圍堵、打壓,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必須篤定方向、堅定信心,大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定不移地朝著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邁進。  就空間探索活動而言,有人參與和無人參與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中國人在太空的長期存在,是中華文明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區域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如今,國家已經明確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這一背景下,相信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會頑強拼搏,奮勇爭先,一步一個腳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以空間站為平臺開展大量高水平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既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促進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臻g站將從平臺資源、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等方面為發展空間科技提供充分的條件,有望取得一大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性科技成果。這也將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外層空間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一開始就樹立了比“太空爭霸”更為崇高的志向。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貢獻,是中國作為一個有實力、負責任的大國的擔當。后續將在載人航天國際合作中更好地體現中國的國際地位、科學貢獻,打破西方一些勢力設立的壁壘,把更多有志于空間科學研究的國家、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聯合起來,推動全人類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準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以來,中國神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相繼發射成功,通過實驗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后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升空,環繞地球飛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國由此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上天,在軌完成了多項操作,首次實現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圓滿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搭乘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剛從軌道艙進入太空,邁出了中國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實施了首次無人交會對接,實現了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勝利。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對接,先后通過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兩次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中國首飛女航天員劉洋入駐天宮一號,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了第二次載人交會對接飛行,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在成功完成交會對接后進入了天宮一號。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景海鵬和陳冬執行30天組合體駐留任務,考核了中期駐留支持能力,開展了一系列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搭載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升空,將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快速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穩步向前推進。 來源:新華社、中新網、經濟日報、環球網、新京報等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