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從中國到世界,這些“歷史的記憶”為何被習近平如此珍視? 作者 鐘三屏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中國承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16日開幕當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  作為世界遺產保護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化遺產保護,在當下中國還有另外一個更形象的描述: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 文化遺產也被稱為“歷史的記憶”,珍視和保護這些“歷史的記憶”,是習近平始終關注的命題。 在河北省正定縣,習近平推動當地打造“古城”歷史文化名片,并身體力行加強文物保護!拔覀儽9懿缓,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彼绱苏f。 在福建省,面對因缺少資金而未能修繕的鼓浪嶼八卦樓,習近平曾特地劃撥資金,一解燃眉之急。他還推動開展了一批福州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并就保護工作建章立制。 主政浙江時,習近平總結出了城市、旅游業發展與文化遺產、古建筑保護相結合的路子!拔奈锕袍E遇到破壞,人文價值就蕩然無存”,習近平曾在《之江新語》專門論述文化遺產保護,“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關心和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財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獨特的傳統氣質,才能傳承下去!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將文化遺產保護提到更高位置。他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倡導形成“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政績觀,在“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理念下,直接推動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制度出臺。 如今,“保護文化遺產”的理念已從一樓一地、一城一省,上升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 這種共識背后,是對歷史的傳承、對文化的尊重、對文明的珍視。 “中國人民同法國人民一樣,對此次火災深感痛惻!2019年,法國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習近平第一時間致電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全體法國人民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罕見使用了“痛惻”一詞。這一“感性時刻”,體現出習近平對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尊重,也體現出中華文明蘊涵的同理心。  事實上,中華文明里的同理心古來有之,它使得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往中,始終有著以己及人、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觀。 延續到今天,中國依然致力于在不同文化間搭橋而非拆橋,倡導文明寬容,主張文明互鑒,致力構建基于全人類范疇的命運共同體。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以開明開放的態度相互包容、和平相處,才能共同發展、共同繁榮!2013年,習近平出訪墨西哥,在古瑪雅文明遺址前,道出文明交往的真諦。 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再次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爸挥型渌拿鹘涣骰ヨb、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回顧歷史,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五千年依然充滿活力,也是因為它擁有這樣的秉性。 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今日之中國,可以視作最新例證——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華民族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積淀,堅持永不封閉、永不僵化,博采世界文明之長,使馬克思主義,這一產生于西方文明的成果,與開放的中華文明碰觸交融,成就了一段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成功實踐。 正如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所指出的: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第二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秘訣”之一,也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兼收并蓄。 同樣的姿態也貫穿于中國對世界遺產的保護中。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增12項世界遺產,成為世界遺產總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未來,如何讓“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更多走進現實?習近平在致世界遺產大會的賀信中表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道,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支持世界遺產保護事業,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圖片素材來源:新華社 中新社)
責任編輯:虞鷹 |